简体 繁体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张家川县农业农村局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部门乡镇信息公开 >> 县农业农村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策文件 >> 正文
张农领办发〔2024〕2号 中共张家川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张家川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下达张家川县二〇二四年中央省级第一批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计划的通知
字号:[ ] 【下载Word】 【下载PDF】
 索引号:lsz/2024-00018 时间:2024-02-29 10:51:23 来源:  作者:
 

张农领办发〔2024〕2号

中共张家川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张家川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下达张家川县二〇二四年中央省级第一批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计划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单位:

根据《甘肃省财政厅关于提前下达2024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甘财振兴〔2023〕28号)、《甘肃省财政厅关于提前下达2024年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甘财振兴〔2023〕29号)文件精神,中央、省级共下达我县2024年第一批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2888万元,其中:中央衔接资金26641万元(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任务22645万元,“三西”农业建设任务1859万元,少数民族发展任务1358万元,以工代赈任务681万元,欠发达国有林场巩固任务98万元)、省级衔接资金6247万元(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任务5947万元,少数民族发展任务200万元,以工代赈任务100万元)。

本批衔接资金项目计划安排,严格按照省上指标文件中明确的资金支持重点,紧扣《甘肃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实施办法》(甘财扶贫〔2021〕4号)中明确的资金使用范围,立足2024年县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库,将资金重点安排用于产业发展、就业增收、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以工代赈、和美乡村建设、安全饮水、国有林场等项目,项目计划已经县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审议、中共张家川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张家川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2024年第一次会议审定通过,现随文下达,请抓好贯彻落实。

一、项目安排计划

计划安排2024年中省第一批财政衔接资金32888万元。重点包括以下7项建设内容(具体项目计划及安排情况详见附表)。

(一)产业项目共安排6个项目,概算投资21652.5万元(含易地搬迁后续产业155万元),占比65.83%。其中:1.到户产业项目3121.912万元;2.绿色标准化种养殖基地建设项目5667.388万元;3.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700万元;4.循环农业项目150万元;5.产业路建设项目7009.43万元;6.产业砂砾路建设项目548.77万元;7.产业金融配套项目4300万元。

(二)就业项目共安排3个项目,概算投资3246.5万元。其中:1.乡村公益性岗位补助项目2059.4万元;2.脱贫劳动力职业技能技能培训项目561万元;3.两后生雨露计划补助项目626.1万元。

(三)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安排2个项目,概算投资765万元。其中:1.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项目200万元;2.易地搬迁贴息565万元。

(四)以工代赈安排2个项目,概算投资781万元。

(五)乡村建设行动1个项目,概算投资4500万元。

(六)安全饮水安排1个项目,概算投资2000万元。

(七)国有林场安排1个项目,概算投资98万元。

二、工作要求

衔接资金项目计划文件下发后,要严格按照衔接资金项目管理相关要求,严管资金,及时启动项目,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1.严格执行衔接资金使用管理规定。要严格按照甘肃省财政厅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的实施意见》(甘财振兴〔2022〕8号)文件要求,坚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规定,切实管好用好衔接资金,资金使用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要按照“谁管项目、谁用资金、谁负主责”的原则,切实履行资金使用管理主体责任,按规定使用资金,按项目计划内容进行建设,按设计要求组织实施,坚决杜绝滞留、挤占、挪用资金现象,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2.明确衔接资金项目实施责任。项目资金按照“计划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责任跟着资金走”的原则,实行归口管理、各负其责。项目资金由县财政局根据衔接资金项目计划向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下达项目资金指标,由相关行业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负责监管实施。到户类种植业项目、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项目、乡村建设示范村项目由涉及乡镇负责实施,县农业农村局负责技术指导、资金监管、项目验收及资金拨付、报账;到户类养殖业项目、饲草种植项目、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由涉及乡镇负责实施,县畜牧中心负责资金监管、项目验收及资金拨付、报账;脱贫劳动力培训项目由县人社局和乡镇负责实施,培训涉及部门负责资金监管及报账;“两后生”雨露计划项目由县乡村振兴局和乡镇实施、负责资金监管及报账;产业路建设项目由县交通局负责实施及资金监管、项目验收及资金拨付、报账;以工代赈项目、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项目由县发改局和乡镇负责实施及资金监管、项目验收及资金拨付、报账;易地搬迁贴息项目由县发改局负责精准测算后按实际拨付;国有林场项目由县自然资源局负责实施及资金监管、项目验收及资金拨付、报账;小额信贷贴息资金由县财政局会同承贷银行精准测算,按照实际拨付,金融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贷款贴息资金由县财政局会同承贷银行按实际贷款金额和利率标准进行精准测算,按照实际拨付;安全饮水项目由县水务局负责实施及资金监管、项目验收及资金拨付、报账。

3.建好帮扶项目联农带农工作台账。根据《甘肃省乡村振兴局关于做好联农带农机制健全完善工作的通知》(甘乡振局发〔2022〕137号)文件精神,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加大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落实力度,建立帮扶项目联农带农“两个台账”(明细台账、汇总台账)。务必坚持支持经营主体力度与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数量和效果相匹配,依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实施的经营性帮扶项目,在项目实施及验收报账时,要填报《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明细台账》,“两个台账”建立情况省市县将作为日常监督检查、年度资金绩效评价及考核的重要依据。

4.加快衔接资金项目实施进度。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抢抓时机,及早启动实施衔接资金项目,抓紧开展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规划选址、政府采购、招投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前期工作,最大程度用好施工季节,确保所有项目如期完成任务。同时,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按设计要求组织实施,并及时收集报账资料,及时拨付项目资金,确保项目报账进度,按期完成年度报账任务。

5.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使用资金。甘肃省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实施方案》(甘发改赈迁〔2021〕1号)文件要求:“各地要统筹考虑采用以工代赈方式组织实施项目建设,认真做好组织农村劳动力参与工程建设、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技能培训和公益性岗位设置等工作,充分发挥帮助农民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增收、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于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行业主管部门要鼓励引导项目实施单位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则,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建设,在确保工程质量和项目进度的前提下,尽量动员农村劳动力参与,最大可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各类报告中要对用工计划包括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情况等予以说明,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项目资金中劳务报酬发放比例。

6.加强衔接资金项目公示公告。严格落实公示公告制度,保障受益群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计划文件印发后,相关项目主管部门要在单位政务公开栏或县政府门户网站公示,涉及各乡镇、各村的项目,必须在本乡镇、本村进行公告公示。要采取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公告栏等多种方式,对项目名称、实施地点、建设任务、补助标准、资金规模、实施期限、实施单位和责任人、绩效目标、带贫减贫机制等信息进行全面公示公告,确保资金项目计划及时公告、全面公告、完整公告,广泛并长期接受群众监督。

7.加强衔接资金绩效管理及项目信息录入。要全面落实实施绩效管理要求,建立全过程绩效管理链条。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谁使用资金、谁负责绩效”和“谁支出、谁填报、谁负责”的原则,承担项目绩效主体责任,加强绩效目标管理。衔接资金支持的具体项目,事前应规范项目绩效目标设置,事中应做好绩效运行监控,事后做好绩效评价,切实推动实施项目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项目资金绩效目标应细化量化为绩效指标,主要包括数量、质量、时效、成本,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满意度等指标,并加强绩效运行监控和项目绩效评价,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同时要及时将衔接资金和项目录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包括资金到账、项目安排、实施过程等情况。

附件:1.张家川县2024年中央省级第一批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计划表


中共张家川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张家川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4年1月11日

  
 
 

版权所有: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备案号:陇ICP备120005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52502000101号 网站标识码:6205250002  网站地图

主办:张家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张家川县张家川镇阿阳大道168号张家川县行政中心3楼  电话:0938-7886150  投稿邮箱:zjctougao@163.com

实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