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农字〔2020〕188号
张家川县农业农村局
关于2020年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的报告
县人民政府:
现随文上报《张家川县2020年农业农村工作总结》,请审阅。
张家川县农业农村局
2020年12月7日
张家川县2020年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202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张家川县农业农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和省市业务部门的决策部署和要求,紧扣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短板重点任务,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深入实施“4+2”农业产业振兴行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保供给、保增收、保小康,着力稳定粮食生产、提升产业扶贫质量、完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强化乡村建设和治理,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全县粮食产量预计12.5万吨,预计种植业增加值达74867.4万元,较2019年度70964.4万元增加3903万元,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396元,同比增长10.8%。
一、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一)突出产业扶贫巩固提升,夯实稳定脱贫产业基础。坚持整体构建“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体系与到村到户产业相结合,为全县15个乡镇255个行政村1.87万贫困户落实农业农村产业扶贫项目32项,落实各级各类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9亿元,其中到户资金5076.6万元,种植玉米24714.7亩,小麦30860.5亩,马铃薯7228.7亩,中药材2882.5亩,冬油菜387.2亩,新建蔬菜大棚21座;林果业2623亩;购进各类基础母7879头(只)、鸡11.75万只、中蜂82箱,种植优质饲草87.5亩、饲料玉米1670亩,新建养畜暖棚143座、草料棚148座,配股164.95万元,奖补牛羊6405头(只),购铡草机523台、割草机17台;五小产业受益贫困户131户。贫困户资产收益项目共计投入164.95万元,投入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分红8%,涉及贫困户221户。为113个非贫困村和142个贫困村投入村集体经济资金6980万元;疫情期间为151个新型经营主体一次性奖补资金350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2000亩,平整土地9230亩,栽植速生柳9585株;完成7个中央补贴品种、8个省级补贴品种、9个一县一(多)品“21.3万亩6.62万头(只)保险任务;新建扶贫车间10家,累计建成72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1家,累计达到823家;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确保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联结带动了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投入中央、省级资金627万元,完成8座5600吨农产品仓储冷链果蔬保鲜库,13辆70吨冷藏车建设任务。
(二)突出抓好疫情防控,推动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确保疫情防控与农业农村重点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1.抢抓农时季节,狠抓粮食安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省长粮食安全责任制,按照”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的要求,突出”守底线、优结构、提质量“的目标,加大撂荒地复耕复种。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一是持续优化种植结构。加大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力度。积极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技术集成组装、普及推广并重,减灾防灾措施应用和测土配方、统防统治、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服务模式,主要粮食作物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5%以上。2020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2.7万亩,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2.3万亩。夏粮22.48万亩,其中:冬小麦19.72万亩,蚕豆2.76万亩;秋粮29.82万亩,其中:玉米13.09万亩(”粮改饲“5.46万亩),洋芋13.97万亩(复种3.97万亩),其他小杂粮2.76万亩。经济作物20.4万亩。其中:冬油菜5万亩,胡麻播种面积1.7万亩,总产值2100万元。预计全年粮食产量12.5万吨,其中小麦3.8万吨,马铃薯3.86万吨,玉米4.6万吨,其他0.24万吨。油料总产5253.8吨。
2.抓”莱篮子“工程,保农产品供给。面对新冠疫情防控对蔬菜和畜禽市场供应的严峻挑战,加强蔬菜生产调度,不断完善蔬菜价格信息监测机制,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切实保障”菜篮子“产品市场稳定供应。一是切实加强蔬菜生产。按照”沿川、沿路、沿河“的发展思路,科学布局,合理规划,以露地种植为基础,设施种植为重点,日光温室建设为突破,间作套种为补充,强化政策扶持,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0万亩(正茬5.8万亩,复种4.2万亩),总产蔬菜23.60万吨,总产值8.9亿元,其中,种植地膜架豆王1万亩,地膜早洋芋1万亩,建成塑料大棚325亩650栋(新建改建钢架大棚200亩400栋),日光温室15座(改建2座)。引进各类蔬菜新品种78个,建成蔬菜新品种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点1个,全县蔬菜优良品种推广率达到了95%以上。建成千亩以上蔬菜基地2个,百亩基地4个,建成绿色高质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个500亩。二是加大畜牧产业发展。预计全县各类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01.68万头(匹、只),同比增长4.87%,其中:牛38.9万头,羊43.81万只,猪6.67万头,鸡112.3万只;牛、羊、猪、鸡饲养量同比分别增长3.76%、6.18%、-4.3%和5.35%;出栏各类畜禽82.4万头(匹、只),同比增长7.4%,其中:牛12.48万头、羊15.76万只、猪3.74万头、鸡50.42万只,出栏同比分别增长7.77%、10.75%、3.1%和7.16%。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9901吨、1487吨、400吨。畜牧业产值达到19.5亿元。
(三)突出产业振兴行动,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1.积极创建乡村振兴产业示范点。围绕”4+2“产业布局,立足全县资源优势,按照”有优势、有规模、有标准、有品牌、有影响“的要求,创建张家川县马河果品产业示范点;张家川县中药材种植示范点,张家川县马鹿镇万亩饲草料种植示范点等7个市级乡村振兴产业示范点;创建旱作农业韦沟流域冬小麦绿色高质高效万亩示范点、小麦绿色高质高效良种繁育示范田、清水河流域绿色高质地膜鲜青椒标准化基地等25个县级示范点,带动全县产业布局优化、质量转型升级。
2.技术创新引领农业提质增效。先后开展青贮玉米品种比较试验、冬小麦宽幅匀播技术增产机理试验、旱地冬小麦宽幅匀播肥料效应试验、蔬菜品比试验、示范,绿色防控药效试验、示范等45项。引进冬小麦、玉米、马铃薯,蔬菜、中药材、大麻等新品种138个,完成苹果、核桃、大樱桃良种苗木繁育80万株,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农业技术创新在引领全县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中不断取得新成果。
3.扩量提质壮大中药材产业。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在大阳、恭门、平安、马鹿、龙山、马关、梁山等乡镇,依托2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以黄芪、独活、党参、板蓝根、柴胡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2.7万亩(集中连片种植中药材4000多亩),总产0.45万吨,总产值9600万元。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1.09万亩,其中在甘肃天水圣慈药业有限公司大阳分公司等3家种养殖合作社建成大黄种植基地1300亩,黄芪、党参基地1000亩,新建中药材晾晒加工厂1处;投资860万元,建设林麝养殖基地1处、梅花鹿养殖基地1处;建成冬花、柴胡、黄芪、黄芩基地4550亩,逐步形成中药材种植+药用动物养殖+中药饮片相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助推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
4.全产业链发展大麻产业。引进内蒙大麻、印度大麻、黑龙江农麻等新品种5个开展适应性试验。依托甘肃云凤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积极开展大麻深加工,加工麻皮300多吨,麻籽600吨,麻杆800吨,生产”香饽饽“火麻油300多吨,加工活性炭200多吨。全县种植大麻1万亩,总产麻皮57万公斤,麻籽总产62万公斤,共计总产值1306万元,平均亩产值1300元,大麻全产业链发展带动产业提质增效模式逐步形成。
5.稳中向好发展林果产业。一是狠抓果园基地建设。完成林果基地建设任务5110亩,其中:苹果1595亩,核桃261亩,花椒2075亩,梨652亩,乌龙头527亩。在马关、梁山等8乡镇32村新建林果基地2623亩,在龙山、梁山、木河3乡镇3村实施省级财政林果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建设果园基地1025亩,群众自筹发展资金发展建园1462亩。完成补植补造3300亩,老果园改造1000亩,果园提质增效16528亩。二是推广应用新技术。完成果实套袋7100万个,果园病虫害防治4.8万亩,占4万亩任务的120%。发放微生物菌剂200瓶,在龙山、大阳等7乡15村完成疏花疏果3.5万亩。全力加强樱桃果蝇,樱桃食蜂,食心虫等果园病虫害综合防控,建立苹果蠹蛾监测示范区2个3000亩,建立监测点17个,悬挂苹果蠹蛾诱捕器58个,监测示范面积3000亩,辐射带动面积2万亩,积极开展苹果销售推介相关活动,林果总产量12.04万吨,年产值3.52亿元。
(四)突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大力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理化诱控等绿色防控技术,加大草地贪夜蛾、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监控力度,防治各类病虫草鼠害287.43万亩(次),无公害农药使用面积达到37.5万亩,其中生物农药达到14.6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40%,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平均防控效果均在80%以上,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处置率达90%以上,发布中长期病虫预测预报4期,准确率达90%以上。实施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农药利用率达到40%,全年抽检农药标签25个,督促农药销售企业建立销售台账,逐步开展实名制购买制度,引导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全面完成农业污染源普查验收工作,积极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62万亩,配方肥施用面积19万亩,化肥利用率达40%。全面完成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
2.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一是加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全县共回收废旧农膜487吨,回收利用率达81%。二是加强尾菜处理。建立尾菜处理示范点500亩,指导农民按照尾菜肥料化利用技术规程采取田间堆肥、直接还田等技术,全县处理尾菜2877.2吨,利用率达40%。三是加强粪污资源化利用。产生畜禽粪污51.81万吨,其中全量还田3.6万吨,粪便堆肥利用8.75万吨,粪水肥料利用25.82万吨,生产有机肥0.85万吨,粪污资源化利用率75.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其中饲料化利用率达到76%,累计发展8个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示范点,实现”饲草种植—畜禽养殖—粪污处理—果树蔬种植“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基本达到养殖废弃物”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目标。
3.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完成11个菜种2002个蔬菜样品抽检任务,检测合格率均在100%,省市质量检测合格率达到98%;认证绿色产品4个,”三品一标“农产品年增速8%以上,占全县食用农产品总量的比重达到55%,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乡镇1个,不断加大追溯平台建设,建成了依托1个县级8个乡镇4个生产经营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示范点,3家兽医经营企业安装了二维码追溯设备,完成免疫各类畜禽101.77万头(匹、只、次),重大动物疫病应免密度均达到100%。完成动物疫病血清学集中监测送检450份,动物疫病病原学集中监测送检565份,实验室自检7580份,马鼻疽菌素检测马类畜2640头(匹),完成牛、羊布病检测4800份,共消毒各类畜禽116.12万头(只、匹、次),共落地监管各类动物2.98万头(匹、只)。完成”瘦肉精“检测226份,检测合格率达100%。
(五)突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建设和治理能力
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卓有成效。共完成户用卫生厕所8337座,完成率100.3%,完成整村推进村37个,47座行政村卫生公厕已全部完成,创建省级清洁村庄100个,创建省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4个,市级3个。发动群众857场次2.25万人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3087吨,清理村庄沟渠2037公里,清理村内淤泥789吨,清理畜禽养殖废弃物837吨,清理积存垃圾930吨。完成清洁村庄创建100个。配备垃圾收集清运设备1451套,清理垃圾乱堆乱放1246处、柴草杂物乱堆乱放1528处,拆除乱搭乱建234处、烂房烂圈704处,解决生活污水问题141处,清理河塘沟渠水域垃圾850吨,养殖废弃物315吨,废旧农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374吨,拆除违建房、空心房、危险房等2627处,完成闲置空地等绿化美化497处。依托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工作,组建共管共享理事会255个,省市县每年为每村配套管护基金2.1万元,设置公益性岗位3010个。结合河长制、路长制和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探索建立了”街长制“、”巷长制“、”门前三包“等长效保洁机制,合理利用管护基金,加强公益性岗位的培训和管理,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引导,全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氛围基本形成。
2.农机化率逐年提高。实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99.937万元,涉及181户305台,带动农民直接投入购置资金400万元。全年共完成机械化作业131.1万亩(次),其中机耕59.6万亩,机深施化肥16万亩,机械铺膜8万亩,旋耕10万亩,机播18万亩,机收19.5万亩。完成农机深松补贴0.1万亩,建成小麦、玉米、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示范点4个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示范区建设。农机总动力预计达到17.8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达到8954台,各类耕作机械达到13754台部,农机具配套比达到1:1.53,联合收割机达到40台,农业机械原值达到11287.75万元。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将达到1.14亿元,纯收入达到0.34亿元。全县机械作业面逐年扩大。
3.深入推进农业行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一是加强对脱贫攻坚、改善人居环境方面突出问题整治。对全县自2017-2020年投入到贫困户的产业发展资金7.2亿元21414贫困户资金使用情况全程监管,共核查惠农一卡通方面反映的各类信息108条,并全部核查并反馈乡镇会同查清,全部予以公开公示。二是加强农业行业市场监管突出问题整治。共出动执法人员65人/次,车辆15台/次,积极排摸农业行业涉黑涉恶现象,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张贴告知书220份,共检查农资经营门店65个。排查养殖场36个,种养大户48户。三是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整治。以全县2017年底的清产核资工作成果为底数,全面对照2018-2019年度村集体”三资“进账情况,全面进行一对一的检查清查。四是强化农村非法集资、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方面整治力度。对全县农民合作社和通过农业农村部门下达的扶贫资金进行了再摸底、再排查,确保把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六)突出机制创新,有力推进农业农村各项改革
1.不断加强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化建设。坚持”五挂钩“原则,健全完善带贫机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建扶贫车间10家,新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26家,累计达823家,其中种植业151家,畜牧业526家,林果业97家,服务业47家,加工业2家。工商注册总人数6654人,注册资金9.99亿元,入社社员3.4万人,其中贫困户成员1.51万人,带动农户2.8万户,其中贫困户2.15万户;按照”发展壮大一批、规范提升一批、清理注销一批“的工作思路,组建县乡两级合作社辅导员78名,指导588家合作社达到较规范运营标准以上,占全县合作社总数的71.45%。创建各类示范社83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5家,县级75家。全县新增各类家庭农场65家,累计达146家,创建各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0家。
2.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完善土地承包纠纷调处体系,依法开展纠纷调解仲裁工作,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今年,按照省市安排,今年对全县15个乡镇逐乡逐村农村土地确权工作进行了”回头看“排查工作,并积极化解和调处各类土地矛盾纠纷纠错农户1966户。严格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土地流转交易市场,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1000亩,全县累计达121600亩。复恳复耕种植面积4.56万亩,占89.2%。
3.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建设运转正常。15乡镇的审核员和操作员均参加了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平台建设培训班,熟悉掌握了”三资“监管软件的构架、内容及操作流程。全县”三资“网络监管实现了全覆盖,尤其在去年清产核资工作中,按照省、市要求,全县15乡镇将资源、资产、资金已清理的数据录入到”三资“监管平台,大部分乡镇已正常运转。
4.村级集体经济逐步发展壮大。全县15乡镇255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全覆盖,全县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264.6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的投入,对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年截止12月底,全县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2万元以上。今年投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资金6980万元,三年累计投资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7450万元,村均达68.4万元。
5.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启动县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组织全体人员学习了兄弟县区经验。制定印发了《张家川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和《农村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实施意见》,完成员身份界定138村,正在成员身份界定的77村,仍在开展入户调查的40村,分别占全县村数的54.1%、30.2%和15.7%;仅有11村完成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225村正在组建,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6.大力开展休闲农业。积极创建休闲农业观光示范点、精品农事活动,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今年在4乡镇5村大力开展休闲农业。其中在马鹿宝坪、寺湾2村,张川镇查湾村,刘堡镇夭儿村,马关镇新义村积极开展以乡村旅游为重点内容的休闲农业、农业观光景点,充分利用了当地自然风光,开拓了当地就业渠道,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
(七)突出依法行政,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一是学法普法常态化。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纳入农业农村工作和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必学篇目,先后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结合”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0.17“扶贫日,”12.4“法治宣传日,大力宣传农业农村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增强群众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二是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299人/次,检查各类农资生产经营企业(门店)344家/次,检查整顿农资市场53个/次,抽检农资产品60个。没收过期药品20袋(盒),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1份。三是加强畜禽市场监管,完成产地检疫动物6.09万头(匹、只),落地监管各类动物14.18万头(匹、只),专项整治检查兽药经营企业40家次,发放兽药饲料相关宣传资料800余份,检查养殖场126家次,完成”瘦肉精“检测120份,加大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设立县域内公路入口检查卡点5个,为3辆生猪运输车辆检查备案,排查生猪养殖场19个,检疫调运生猪2457头,发放告知书120份,签订承诺书120份。四是狠抓农机安全不放松,全面落实农机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270份,检验农业机械6921台,驾驶员审验换证91,分别占任务的100%。完成拖拉机入户挂牌90台,联合收割机3台,完成驾驶员培训考证50人。出动执法人员160人次,排查安全隐患16处,现场整治9处,开出隐患整改通知书7张,查处违章违法车辆60余台。
(八)突出项目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先后争取实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旱作农业、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五小产业、贫困户资产收益、合作社发展、建设项目、疫情期间奖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中央财政农田建设补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资金、农机具购置补贴、甘肃川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施在龙山镇北河村实施张家川县肉牛产业扶贫项目,畜牧良种补贴项目、中央财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等项目、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等项目30余项,总资金2.294亿元。
(九)突出技术培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为目标,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举办各类培训班25期,广播电视讲座30(次),培训农民5.06万人(次),其中开展农民科技培训4.7万人次,培训贫困户2654人,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300人,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606人,发放《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要点》等技术宣传资料6万余份,为农村培育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土人才。
(十)突出自身建设,提升党建引领能力。一是注重理论武装,着力提升班子能力素质。坚持把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全局党员干部学习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党员干部思想认识更加统一,”四个自信“不断增强,”两个维护“更加自觉。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靠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做到了全面从严治党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战斗堡垒作用,严格按照争创一流班子,打造一流队伍,争创一流业绩的要求,着力提升领导班子的执行力、公信力和创造力。以”四抓两整治“为重点,全面加强13个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全面开展”抓作风提效能促发展“专项行动,狠抓干部作风建设,先后组织开展警示教育2次,集体约谈2次,提醒约谈6人,政务警告1人,党内警告1人,推动了全局作风建设的常态化、长效化。一年来,先后有1个党支部被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1名干部受到农业农村部表彰奖励,16名干部授予”优秀第一书记“、”优秀驻村帮扶工作队员“、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荣誉称号,党内关怀机制常态化,党员干部服务”三农“的活力不断激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问题
一是稳定粮食增产压力加大。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加快,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粮食面积扩展空间有限,且各类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人工费持续上涨,粮食种植效益下滑,土地撂荒的根本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保持粮食稳定生产的压力持续加大。二是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牛羊菜果薯药“等特色产业虽已初具规模,但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条短、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缺乏,产业附加值不高,优质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品牌宣传推介力度不大,产销衔接不紧密;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发展规模小、运行不够规范、带农增收作用不强;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农村投融资机制不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加工业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三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展不平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调动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不够,乡镇之间进展不平衡。在厕所革命方面,户厕建设的改厕模式比较单一,无害化卫生厕所比率低,粪污清理运行管护机制滞后;在清洁村庄创建方面,持续管护的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垃圾乱堆乱放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存在边整治边反弹的现象。四是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更需加强。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未设置专门机构和配备相关工作人员,仅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部门协同推进机制还不完善,示范村镇创建力度不大;且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群众对乡村治理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大部分村民停留在为农村建设出工上,并未真正体现治理参与者的主体地位。
三、2021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计划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走绿色、优质、高效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继续拓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切实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积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深化农村综合整治与改革,全力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强力推进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力争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2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2.7万吨,较上年增长1.6%,种植业增加值预计达78985.1万元,较2020年度74867.4万元增加4117.5万元,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335元,较上年增长10%。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接续抓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积极克服疫情灾情影响,多措并举稳产业稳增收,着力夯实稳脱贫、防返贫、阻致贫的底盘。对标收官交账指标,用好普查检视成果,反复”过筛子“”回头看“,查漏补缺、深化提升,确保脱贫质量更高、成色更足,奋力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认真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接续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抢抓”两新一重“等重大政策机遇,深入谋划”十四五“农业农村工作,认真谋划产业项目库建设,持续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带动支撑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调顺农业产业布局,着力培育壮大4个特色产业,多措并举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拓宽群众稳定增收渠道,持续打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1.狠抓粮食安全生产。坚持把抓好粮食安全生产摆在首要位置,作为明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害中的要害“抓稳抓牢,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省长粮食安全责任制,按照”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的要求,实施”地膜、种子、植保、沃土、农机“五大科技增粮措施,粮食播种面积52万亩,其中冬小麦20.1万亩,玉米13.09万亩,马铃薯10万亩,其他8.9万亩,推广配方施肥62万亩,推广新技术10多项,引进农作物新品种50多个,良种率达到100%。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各项措施,确保粮食总产达到12.7万吨,全力以赴夺取明年粮食和农业丰收,为全县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打牢坚实基础,赢得战略主动。
2.狠抓农畜产品有效供给。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切实保障”菜篮子“产品市场稳定供应。结合农时季节抓好1700平方米蔬菜早春育苗,大力推广间作套种、连作、轮作、滴水灌溉等新技术,全县种植正茬蔬菜5.8万亩,建立蔬菜新品种展示园1处,面积15亩,引进蔬菜新品种20多个,推广引进新技术1-2项。坚持以种促养、种养结合,扎实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依托甘肃川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良种肉牛繁育场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力争饲料玉米种植达5万亩,饲草种植3万亩,积极推广畜禽良种,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切实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扎实开展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力争年底各类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12万头(匹、只),其中:牛42万头、羊47万只、猪7万头、鸡116万只;出栏各类畜禽87万头(匹、只),其中:牛14万头、羊17万只、猪4万头、鸡52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22万吨、0.15万吨、0.045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21.84亿元。
3.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大饲料玉米、马铃薯、中药材,林果业推广力度,力争饲料玉米在5万亩基础上稳中有增。依托甘肃天水圣慈药业有限公司大阳分公司、张家川县绿源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甘肃丰源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鼎升种养殖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全县种植中药材2.7万亩,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集中连片种植以黄芪、独活、当归、芍药、党参、板蓝根、柴胡等为主中药材4000多亩。在马鹿镇种植大麻1万亩。新建苹果标准化示范园500亩,果品提质增效6000亩,其中龙山镇马河现代果业示范园提质增效3000亩,梁山镇吕湾村、马关镇新义村花椒2000亩,刘堡镇夭儿村乌龙头1000亩。
4.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拟引进蔬菜、中药材、玉米、马铃薯等新品种40多个,开展全膜双垄沟播、测土配方、绿色防控等新技术10项。拟创建创建蔬菜、中药材、果品、旱作农业、循环农业、美丽乡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点7个,县级示范点20个左右。
(三)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综合改革。一是全面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严格按照文件规定,按步骤、按程序、按环节压茬推进,完成成员身份界定,进行股权设置、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赋码颁证等工作。二是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在坚持”村财乡管“原则的基础上,对原始凭证、拨款单等各类会计票据收集、归类、整理、保管、保存,并及时做好会计账簿、会议账务的记录记载,定期不定期报送本级政府,由乡镇政府财政所工作人员建立会计帐务,尽快完善”三资“监管平台数据录入工作,定期进行数据登记更新。三是不断完善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化建设。加强对全县8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再规范、再提升,提高带贫能力。
(四)全面推进乡村建设。一是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成新改建户用卫生厕所8000座以上,建成整村推进村40个,配套实施粪污后续处理和管护。二是全面推进村庄清洁行动。继续以五清两改一机制为主要内容,全面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创建省级清洁村庄105个,实现清洁村庄全覆盖,全面提升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三是统筹协调推进六大行动。与人居环境治理项目工作组成员单位积极配合,全力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项目实施。协调抓好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畜禽粪污和秸秆资源化利用、农村规划编制管理、四好农村路、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等工作,确保按期完成年度目标。四是健全完善长效运行机制。在规范使用好省、市、县财政补助资金的同时,多方统筹资金和项目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加强宣传培训,引导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指导乡村积极探索,规范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运行机制,逐步做到有制度管护、有资金维护、有人员看护,形成规范化长效运行管护机制。
(五)大力实施农业农村项目。全力抓好张家川县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建设项目、张家川县脱贫攻坚成果巩固项目、张家川县产业强镇建设项目、张家川县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张家川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高标准农田、农机具购置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旱作农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肉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饲草种植基地建设及秸秆饲料利用加工、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示范项目等37项重点项目的实施工作,推动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
(六)狠抓农业综合执法。结合春秋播生产工作要求,扎实开展农业投入品执法力度,重点围绕农产品稳产保供和养殖业复产期间使用量大、合格率不高、风险隐患多的农资品种进行检查,组织执法人员深入张川、龙山、恭门、马鹿、梁山、张棉等乡镇农资市场,乡、村农资集散地的经营门店,对全县种子、肥料、农药、农机具、兽药、饲料等农资经营门店及临时摊点进行常态化巡回检查和全面清理整顿,确保农业投入品安全,维护广大群众切身利益。
(七)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视察甘肃重要指示精神贯穿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全过程,不断提高政治觉悟,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局党组对全局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狠抓党支部标准化提升,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团结,狠抓机关效能建设,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全面落实局班子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