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张家川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凝聚起了各族群众共同建设美丽家园、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智慧和力量。
由坑坑洼洼的砂石路到宽阔平坦的柏油路,由浑浊不清的山泉水到洁净甘甜的自来水,由老旧的土坯房到美丽的新民居,由脏乱差到整洁美,在张棉驿乡第20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暨全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现场,获得表彰的田湾村退役军人田锋谈起家乡的发展变化,难掩心中的喜悦之情。这是近些年来,生活在张家川的各族群众都有的切身体会,“旧貌”换“新颜”,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在恭门镇天河村灵秀源旅游合作社内,游玩、拍照的群众络绎不绝,随处可以听见人们享受闲暇时光的欢声笑语。“有了孩子,这几年就在家里看孩子,也不能出去打工,自从村里办了合作社,我就来这里打工了,我在售票处工作,每天的工资是一百二十元,我们合作社里无论哪个民族,大家相处都很融洽,也很团结,不管是工作上还是家里遇到困难,大家都互相帮忙。”面对记者采访,灵秀源旅游合作社售票员陈淑娟说道。
2023年是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多年来,张家川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可喜局面,并荣获“第七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称号。
在胡川镇仓下村,有一口“思源泉”,不仅默默见证了百姓从“吃水难”到自来水直通入户的欣喜,还流传下一段各族群众共饮一泉水,携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感人故事。
民族团结情既体现在各族群众的欢声笑语里,也展现在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中。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作为一家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传播为一体的国家三级博物馆,近年来,张家川县博物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依托,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契机,不断推进文博事业出新出彩。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在张家川县有关民族团结的故事,不胜枚举。如今,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生活在张家川县这片土地上的各族儿女,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团结友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携手奔向幸福美好新生活。

由坑坑洼洼的砂石路到宽阔平坦的柏油路,由浑浊不清的山泉水到洁净甘甜的自来水,由老旧的土坯房到美丽的新民居,由脏乱差到整洁美,在张棉驿乡第20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暨全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现场,获得表彰的田湾村退役军人田锋谈起家乡的发展变化,难掩心中的喜悦之情。这是近些年来,生活在张家川的各族群众都有的切身体会,“旧貌”换“新颜”,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推进各项工作,增加民生福祉。多年来,张家川县始终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文明县创建、基层治理等全县重点工作互融共进。

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在恭门镇天河村灵秀源旅游合作社内,游玩、拍照的群众络绎不绝,随处可以听见人们享受闲暇时光的欢声笑语。“有了孩子,这几年就在家里看孩子,也不能出去打工,自从村里办了合作社,我就来这里打工了,我在售票处工作,每天的工资是一百二十元,我们合作社里无论哪个民族,大家相处都很融洽,也很团结,不管是工作上还是家里遇到困难,大家都互相帮忙。”面对记者采访,灵秀源旅游合作社售票员陈淑娟说道。
和睦友爱,共同致富。在这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深深根植于各族群众的内心深处。
据天河村灵秀源旅游合作社管理人员唐虎林介绍,在灵秀源旅游合作社就业的群众,大家不分彼此,团结友爱,按照岗位分工,员工的月收入从3000元到6000元不等。
通过发展产业,天河村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向前进,乡亲们的日子富裕了、生活环境也变好了。

2023年是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多年来,张家川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可喜局面,并荣获“第七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称号。
从张棉驿乡到恭门镇,处处都呈现出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画面。

在胡川镇仓下村,有一口“思源泉”,不仅默默见证了百姓从“吃水难”到自来水直通入户的欣喜,还流传下一段各族群众共饮一泉水,携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感人故事。
仓下村是回族村,与之毗邻的清水县黄门镇王店村是汉族村,在过去吃水困难的时候,两村人的生产生活全靠着仓下村的这一眼泉水。
“大家不分民族,都把这眼泉当命根子护着,两村人和睦相处,情深意长。”仓下村党支部书记马孝杰告诉记者,现在尽管有了自来水,泉水已不再是群众的主要水源,但各族群众的感情就像这泉水一样源远流长。为此,两村人专门将这眼泉进行了修缮,起名“思源泉”,意在通过饮水思源,新旧生活对比,提醒村民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好局面。

民族团结情既体现在各族群众的欢声笑语里,也展现在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中。
在张家川县刘堡镇丰银村,乡村道路通畅,房屋整齐划一,村容村貌整洁……处处让人感受到团结和谐、繁荣发展的扑面新风。
面对这些年村里发生的变化,71岁的村民王明老人感叹地说:“这些变化得益于团结。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劲儿往一处使,就没有办不好的事。”
正如王明老人所说,团结是发展的基础,而在张家川县,民族团结情已经融入进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作为一家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传播为一体的国家三级博物馆,近年来,张家川县博物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依托,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契机,不断推进文博事业出新出彩。
“依托历史文物展、馆藏精品书画展、马家塬遗址出土文物展以及民族风物展四个展厅,通过举办一系列富有民族团结教育特色的社教活动等,讲述民族团结故事,向公众宣传民族文化,使公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县博物馆副馆长李军说,博物馆还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等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文物图片流动展板,讲述民族团结故事,使群众对张家川县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播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金种子”,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在张家川县有关民族团结的故事,不胜枚举。如今,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生活在张家川县这片土地上的各族儿女,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团结友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携手奔向幸福美好新生活。